崔俊芝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60 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软件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在有限元方法、固体接触分析、软件工程方法和高阶多尺度方法研究及其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1963 年提出了基于三角形和矩形单元互补网格的应力平衡格式;1964 年春独立研制出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成功解决了刘家峡、盐锅峡、龚嘴大坝等多个大型工程问题。作为“有限元方法”主要贡献者之一,1981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73 年首先揭示了有间隙带摩擦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基于增量理论给出了変分不等式表示;研发了逐步线性化算法及其通用程序;解决了龚嘴大坝带缝运行高压灌浆、发动机叶根等多个复杂结构的接触分析难题。作为主要贡献者 1982 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各一次。80-90年代,在主持“通用有限元系统 -FEPS”和“有限元方法软件环境 -FEMSE”、参与主持“建筑工程软件包 -BDP”等多个大型软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研制科学和工程软件的软件工程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算法设计与自适应组织模式、系统结构设计、详细设计以及软件工程规范和软件作业标准等。围绕此方向出版“软件工程方法”(科学出版1992),“现代有限元软件方法”(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年)等三本专著和三本译著。1986 年“FEPS”获北京市软件二等奖,“BDP”获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评选一等奖。近二十余年 , 与研究生一起建立和发展了一套非均质材料及其结构分析的高阶多尺度方法,提出了一种原子(MD)- 连续关联模型和跨尺度算法,研发了相应的软件;围绕此领域发表中英论文百余篇。部分已用于高性能新材料,特别是新型复合材料研发和服役的模拟仿真。发表论文 200 余篇,专著 3 本;先后承担“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攻关、基金委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以及包括“CAD 应用工程”“数字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在内的诸多重大咨询项目,呈交各类技术报告和建议 30 余份;获得部级二等以上等奖励 10 余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等。